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

教出一個懂得分享的孩子

現在時代的夫妻普遍孩子都生的少,每一個小孩都是父母心中的寶貝,對於小孩們的要求,家長可說是有求必應。但愛孩子就是要滿足他們所有的需求嗎?這對幼兒真是最好的選擇?

【情境】今天是學校固定的玩具分享日。小宋佳說:“不要,這是我的玩具,我從家裏帶來的,為什麼我要分別人玩!”當小宋佳說完這句話後,就把自己的玩具藏起來,跑去玩別人的。

*孩子出現這樣的舉動,有以下的一些原因:

一、缺乏學習分享的機會

       幼兒在家中若是獨生子女,較容易養成“一人獨大”的性格,因為缺乏與手足互動的機會,因此與同儕相處時,缺少合作、溝通、協調與分享的經驗。

二、父母溺愛

       有些孩子因為家人過度疼愛,集三千寵愛於一身,在家中無論要求什麼,都會得到滿足。父母過於溺愛的結果,造成幼兒自我中心的性格,習慣以自己的角度,及自身的需求來面對周遭的人事物,同時也會造成挫折忍受力低,比較不懂得如何與他人分享。

*家長可以這樣做:

一、鼓勵孩子參與團體活動

       孩子在幼年期的發展是從“自我”轉向“群己”,若父母能給予家中的孩子與其它幼兒共同活動、相處的機會,自然而然營造出同儕互動的環境,孩子在轉向“群己”的發展上則較能適應。如:主動邀請孩子的朋友到家中,或者是到公園和其他小朋友共同遊戲,透過和朋友的分享、交流,孩子能開始慢慢建立分享的能力。

二、父母的身教

       孩子學習的第一個對象就是父母,若孩子時常感受到父母樂於與他人分享,對待他人多能抱持著同理心,在耳濡目染下,孩子也會擁有較佳的分享能力。

三、多和孩子分享

       父母可以主動和孩子說說分享的美好,讓孩子感受到與他人分享資源時的快樂!同時,可鼓勵孩子嘗試與他人分享自己的寶貝,親身去體驗那股快樂感!

四、繪本共讀

       與孩子一起閱讀繪本,是比起說教更直接與孩子對談的方式。為孩子挑選合適相關主題的繪本與孩子共同閱讀、討論,在討論中,父母可以發現孩子的想法,並給予適時的引導。

五、事先約法三章

       在和其他孩子相處或遊戲前,老師或家長先強調共用共用的觀念,並給予事前規範,例如:要求孩子先詢問已經在玩玩具的其他孩子,可不可以一起玩或借來玩,如果想玩同一種玩具時,就采輪流玩的方式,每個人玩十分鐘。

    您家的孩子也遇過類似的問題嗎?您都如何增加孩子與其它同伴相處與分享的機會呢?與孩子建立一個共同的方式讓孩子體會“分享”其中的美意,相信您也能教出一個懂得分享的孩子。焦點關注“起航2012年—— 私人家庭顧問聘請正式啟動!”
小主人,本領大,孩子社交能力的培養
調查:童年的味道離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遠
家長如何陪孩子做功課的指導
家庭教育需重視孩子的性格培養
好的家庭教育,父母至少要做好三件事
家庭教育需要做到:放心、放手、放下
母親的影響力是什麼,怎樣改造母親
你教育孩子是否就是“灌輸、控制行為”
父母如何培養孩子幽默感
最新發佈選擇英語早教機構需謹慎
家庭顧問受邀參與全國婦聯社會性別與媒體的研討
《椰子》作文之“AB”
揭開《作文就是用心說話》的神秘面紗
家長應該如何幫助學習英語語法呢?
為父母解開英語早教的疑惑
《作文就是用心說話》上線
越是常識,越不被大眾所知
家庭日常接待禮儀
警惕:別人的家庭教育經驗不可以照搬
返回列表